中華民國水族類商業同業公會

主要內容區

海洋生態危機 南太平洋現巨大「垃圾帶」

2017-08-18

海洋生態危機 南太平洋現巨大「垃圾帶」

長期致力於海洋生態的非營利組織,1997年在北太平洋發現面積約2個英國大的「海洋垃圾帶」,沒想到20年後,在南太平洋也出現垃圾帶,分布的範圍甚至更大,約2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墨西哥的國土面積。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不過如今卻因為人類,成為許多生物的墳場。船長摩爾1994年創辦海洋研究基金會,致力於解決海洋垃圾。

1997年在北太平洋,他發現一大片被塑膠垃圾充斥的「海洋垃圾帶」,20年後,他在南太平洋也發現約200萬平方公里,比墨西哥國土面積還大的海洋垃圾帶,地點就在智利和祕魯外海。

海洋研究基金會摩爾:「我稱它為「塑膠湯」,我將它視作一種...,如果你將海洋想像成湯裡頭的液體,現在已經從乳狀變成塊狀。」

摩爾和他的團隊花好幾個月,在南太平洋採集大至瓶灌、小至米粒一樣的塑膠垃圾樣本。直徑約1~3公釐的垃圾最常見,不過大型垃圾也不在少數。

海洋研究基金會摩爾:「我們也看到很多,漁業用來分裝魚隻的紐西蘭製桶子,我們發現很多捕魚浮標,還有當然最常見的是,許多漂浮的瓶灌和瓶蓋。」

將細小塑膠吃下肚的魚,體內塑膠有如浮標,讓牠們無法再游回海底,不只這些小魚會吃進化學物質,吃下小魚的大魚也一併吞下這些垃圾。

摩爾的團隊就發現,存在北太平洋海洋垃圾帶的燈籠魚中,高達35%都吃進塑膠垃圾。他們希望喚醒世人對大自然的尊重,消費者丟掉手中的塑膠袋,看似只是小小的垃圾,但一人一袋的結果,造就巨大的「海洋垃圾帶」,最後遭殃的也是人類。

海洋研究基金會摩爾:「我們必須有一個全新的態度,要了解到東西必須有「來世」,這些東西必須「轉世」,必須成為循環經濟的一部份,否則最後就會出現在海洋,破壞海洋生物。」

摩爾積極尋求相關產業合作,包括飲料和化學公司,希望落實「循環經濟」,呼籲業者提倡重複使用、回收,並設計以「環保為中心思想」的產品,這樣一來,才能將乾淨海洋還給大自然,更重要的是,還能救人類一命。(訊息來源: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