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水族類商業同業公會

主要內容區

對七家灣出現「異形」魚爭議的建言

2017-02-15

對七家灣出現「異形」魚爭議的建言

(杜宇/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台灣的國寶魚「台灣鮭」,是太平洋鮭魚分布最南界,屬於陸封型鮭魚,是唯一生存在亞熱帶的鮭魚,在台灣生存應該已經超過一萬年也是台灣最重要的保育指標物種。整個七家灣溪流域是現今櫻台灣鮭數量最多且唯一棲息河域。而海洋大學郭金泉教授於2016年11月9日在七家灣國寶魚棲地進行調查研究時,竟然發現一尾成熟排精中的「異形」魚並拍照存證,該魚呈現頭部漆黑比例超大(占全長1/3,而一般台灣鮭只占1/4)、眼睛偏小顯著走位等異常現象的警訊。此魚究竟是台灣鮭魚?外來種?或雜交種?抑或是新種?事關保育成敗影響深遠,基於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特別以召開記者會方式呼籲政府主管部門在該異形魚身分尚未確認前,應該全面搜尋七家灣流域,捕獲所有異形魚(視同帶原者)先預防性隔離之,再以DNA 分子及形態(計數、計量形質),鑑定異形魚種類並公開鑑定結果以解外界疑惑。遺憾的是該呼籲卻遭到各方不理性批評,尤其主管機關雪霸國家公園一再強調長期監測武陵溪流水質、水生昆蟲、棲地,也曾透過鮭魚內臟檢驗,觀察環境荷爾蒙,都相當穩定沒發現異常,雪霸國家公園二十幾年來做了很多研究,完全都沒有所謂的變異,或者外來的現象云云(全盤否認),卻未拿出具體的證據來讓質疑者信服;而少數學者意見也多流於揣測及情緒性發言,同樣不具說服力,更偏離的科學論辯應有的風範,無助於真相的呈現也讓爭議持續發燒。科學講求證據也才能服人,為平息國寶魚台灣鮭是否遭到汙染的質疑,主管部門在缺乏確切的證據下不宜輕下定論,應該審慎應對甚至邀請郭教授等人全面搜尋七家灣流域,捕獲所有可能存在之異形魚加以隔離,若鑑定後證實異形魚是台灣鮭魚,由於會與正常台灣鮭魚交配產生下一代應繼續追蹤其後續可能的影響。至於造成異形魚個體變異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因子(近交、雜交、突變)或環境因子(飼料食物、氣候、環境汙染物、疫病)等不一而足,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委請客觀公正的學者專家(非御用學者)探究是何原因造成異形甚至可委請國外專家鑑定,作為日後國內從事棲地保育的重要參考,並讓科學證據說話,而不是一再做無謂的口水之爭,不僅無助於問題的釐清,一旦成為國際關注事件也有損台灣保育國寶魚努力建立起的國際形象,台灣需要一個真正做好溝通與講求科學數據的政府!(訊息來源:蘋果即時新聞)

回上一頁